项目优选:阳光医疗
10 天前
从拼桌业务大幅转向包桌业务,可能是私厨平台“我有饭”近期最大的一个转变。
如果你现在打开 “我有饭” app,首屏展现给用户的会是 “私房菜” 栏目,“拼桌” 栏目则被弱化到了私房菜的右侧。在私房菜类目下,用户依旧可以根据菜色、用餐环境、地理位置以及私厨介绍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饭局,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类目下所有的饭局都是 “包桌” 饭局了,而包桌饭局至少需要 2 人、4 人、或者 6 人及以上人数才能起订 。
也就是说,原来拼桌时边吃饭边和 host 以及同桌陌生人社交的场景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日聚会、同事聚餐、商务宴请等等场景,而一旦你包下这张桌子,这段用餐时光就完全属于你和你邀请的同伴,不会再有其他人的参与和打扰了。
那么,为什么要几乎放弃拼桌业务?是 Eatwith 所代表的吃的共享经济模式无法在中国走通吗?如果是的话,更为合理的逻辑是什么?吃的共享经济另有他路可走,还是彻底不可行?
正循环的平台模式不是眼下这样的
让冯铮感到最痛的一个点是,他觉得进入了正循环的平台模式应该是像淘宝或者 Airbnb 这样的:品牌效应足够强,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到供给端,这时平台就不需要组建大量的线下 BD 团队去挖掘供给端,而是可以全部线上化的操作,平台需要做的只是筛选出那批最符合标准的供给端,把他们的服务展现到用户面前 —— 而达到这个正循环的好处是,公司整体人员成本低,运营效率高。
除此之外,对于好的平台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自然地对供给端优胜劣汰。也就是说,平台上用户最满意的供给端们能赚到最多的钱,而剩下的服务水平低下的商家则会自然地因为赚不到钱而离开,用户们的自然选择能让平台保持一个不错的供给质量。然而在原来 “我有饭” 的拼桌模式下,这点几乎没法实现。
冯铮说,拼桌模式很核心的一点在于 “成桌率”,成桌率越高,用户在平台上的体验越好,如果一场饭局是 6 人成局,而已经有 4 个人下了单付了钱,最后在饭局前一天告诉用户因为人数未满而不能成局的话,对于用户和 host 两端的体验都非常不好,所以这时若要让饭局成局,我有饭就不得不由平台自己去拉来两个用户填补人数的空缺。这么做虽然是保证了用户的满意度,但最终就变成平台得想方设法去 “喂饱” 所有 host ,所有人一起吃大锅饭,而不是 host 之间会互相竞争从而在平台层面进入优胜劣汰的正循环,这样长期来看最终还是会伤害用户体验。
而包桌模式则无需顾虑 “成桌率” 问题,一旦下订单即成桌,体验好的私厨可以通过口碑传播得到更多用户,体验差的则逐渐因生意冷清被淘汰,相较于拼桌模式,包桌更有机会达到正循环状态,长成一个健康的平台。
即便是 Zuckerberg ,用户需求会有多强?
接着是用户需求问题。陌生人拼桌社交,是自 Eatwith 开始的一个很美好的设想。然而尝试了拼桌模式这么久,冯铮倾向于认为基于这个设想的商业模式可能很难跑通 —— 因为不论拼桌社交多么有趣,它满足的都不是刚需。
有时我会想,我们做个极端假设好了,你觉得 Zuckerberg 足够有趣了吧?如果今天 Zuckerberg 请大家拼桌吃饭,你猜报名的人会有多少?我觉得虽然大家都会觉得很有趣,但是最终报名来的人不会超过感兴趣的人数的 10%,因为它不是刚需。
冯铮说,“就像我们两个人如果是约着吃饭谈事情,那大家一定都会按时赴约,但是如果是两个人一起约着去吃一顿有意思的饭局,动力就未必很强了。这就和很多人可能原本都做好了攻略周末要去哪些地方玩,但是一到周末还是就宅家里了一样。”
对于用户而言,一旦不是刚需,即使 host 再有趣,转化率依旧无法提高。所以到最后,冯铮发现,拼桌模式的死忠用户、那些愿意长期去拼桌吃饭认识新朋友的人,其实往往都是现实生活中朋友很少的人,因为现实生活的孤独感,所以他们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吃饭,但是如果只能满足这类用户的需求的话,受众面就太窄太小众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有饭转向包桌的一个原因 —— 重要节假日聚餐、商务需求会餐的用户需求更为刚性,转化率也更高。而对于 host 而言,包桌因为不涉及做菜以外的和客人 social 的环节,所以自身的效率也更高,原本一个场地一晚上只能接待一桌客人,转化为包桌模式后可能在桌数和翻台率在都能有所增加,就像真正的餐厅一样,在收入上更为可观。而转向包桌模式后,我有饭每月交易也以 120% 的速度在增长。
吃的共享经济,能替代餐厅吗?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讨论过私厨最终替代餐厅的可能性,这也是最初许多私厨平台模式所寄望的一种想象力。而放下了拼桌模式,转向包桌模式后,冯铮觉得,私厨永远是替代不了餐厅的。
他说,目前共享经济大致分为 Uber 和 Airbnb 两大派,Uber 满足的是高频、高效、标准化的需求,而 Airbnb 满足的则是低频、非标、完全个性化的需求。
Uber 因为其组织车和司机的效率比原有线下的出租车公司要更高,所以有很强的替代性。然而 Airbnb 平台上的房主是无法比酒店批量建房、批量管理更高效的,所以 Airbnb 替代不了酒店,相反的,它满足的是和酒店互补的个性化的住宿需求,最终打造的是一个连锁民宿品牌,因此 Airbnb 在对标时也往往不是和全球酒店业对标,而是和单个酒店集团品牌对标,比如去年年 底在向 SEC 提交的文件中显示 Airbnb 的估值为 250 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希尔顿、万豪等酒店集团。
而如果要将餐饮领域对标至这两种共享经济模型下的话,冯铮认为 Uber 所代表的高频高标模式更适合由中央厨房及大外卖平台这类高效率的方式去做,而不是走共享经济的模式,因为一个私厨一口锅的效率是不可能比前者更高的。而 Airbnb 所代表的个性化方式更适用于餐饮的共享经济领域 —— 私厨虽然提供不了类似中央厨房或是大餐厅的效率,但是可以从环境、菜品等方面的个性化体验上来满足用户,最终有可能做成一个连锁的民间私房菜品牌。
并且冯铮认为,中国人在房子上所能做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远没有 Airbnb 在海外来的那么多,但是餐饮则不同,餐饮进入门槛更低,也更容易在菜品、环境、包装等方面产生附加值和溢价,所以相比起 Airbnb 模式,在中国餐饮可能反而拥有更大的做成共享经济的机会。
但是,线下餐厅原本的差异化程度就很大,相对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不像酒店和 Airbnb 之间个性化的差距来得明显,因此在这点上,私厨是否真正能具备竞争力呢?我问冯铮。他也认同,否则世界上就应该现有 Airbfood 而不是 Airbnb 了,但他认为在中国,餐饮确实是门槛更低的一门生意,可以一个人兼职做,一个月也能赚够自己的零花钱。所以不论是拼桌还是包桌,私厨平台最终做的也还是一门长尾生意,但是因为 “是一个大市场里的长尾,所以因为市场足够大,最后平台还是有可能达到足够大的体量”。
来源:36氪
作者:苑伶
10 天前
11 天前
16 天前
16 天前
20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