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创业连互联网巨头都在做,到底是真需求还是炒概念?

作者: 石吟 发表于 2017-10-25 17:39

2014年,亚马逊推出智能音响Echo,这款初期不被看好的产品却后劲十足,在随后几年里大卖,截止2017已出货1100万台,占有美国市场份额的70%。Echo的火爆吸引了一大批的厂商,包括很多之前做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的创业公司,过去苦于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现在都打算往这个方向靠。但是就目前分析来看,现阶段创业公司直接做智能音箱的机会很小。

0.png


创业公司无法复制Echo的成功

Echo上千万的出货量无疑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创业公司无法复制,因为这并非得益于技术,而是因为亚马逊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条以及大数据支持。

亚马逊有Prime会员服务、流媒体版权以及电商服务等完整的系统,换句话说,亚马逊既有大部分在线音乐播放权,又有一套强大的会员体系,同时用户还能使用Echo进行网上购物,这形成了一个闭环,使得Echo短时间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十分强大且方便实用的智能体验,同时亚马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用户数据,使得Echo越来越好用。

1.png

而与苹果、亚马逊、谷歌甚至微软拥有的智能音箱背后的大数据和生态支撑相比,国内涉足智能音箱领域的公司基本都不具备这些能力。

如果说有一款产品与亚马逊Echo最像,那京东与科大讯飞合作的叮咚智能音箱应该相似度最高。对比一下,亚马逊和京东都有非常好的电商基因与消费平台,此外,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技术在国内也算首屈一指,在识别分析反应灵敏度等硬性指标方面相信不比Alexa差多少,应该说Echo有的条件叮咚智能音箱很多都有,但是叮咚智能音箱的总销量才10万台。

➜究其原因,京东推出智能音箱更像是为自己核心业务线寻找一个可以提供增值和增量服务的手段,谈不上有什么真正的服务,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更加不存在大数据的支持。

至于其它一哄而上的创业者们,则大多都毫无技术、软件、数据、服务支撑,仅仅想靠只追硬件和贴牌式的产品来复制Echo的成功,这种希望蹭热点来分一杯羹的做法注定不适合现在的智能音箱领域。


智能音箱是巨头的战争创业公司现在不宜进入

一年前,谷歌推出了类似产品Google Home。今年五月,苹果在WWDC上发布HomePod。与此同时,一大波互联网厂商小米、联想、阿里、百度、腾讯不甘示弱,热情高涨,依葫芦画瓢推出外形几乎无异的智能音箱。

2.png

此外,喜马拉雅、酷狗、猎豹等外围玩家以不同姿势进入;海尔、美的等家电品牌急需在小体型家电产品试水新技术。

无论国内国外,大家都觉得智能音箱是下一个流量入口,而对于流量入口的争夺向来是格外残酷的,大公司可以有100种手段,各种推广、降价、未来甚至不排除免费,如果成本足够低的话,这种级别的战争,创业公司要是贸然上前很容易沦为炮灰。


配合巨头打造智能音箱生态链是唯一出路

那么是不是做智能音箱就一点机会也没有呢,当然不是。目前来看尽管巨头们都十分关注这个领域,但真正自己去做的还不算多,虽然很多大公司开始觉得要布局智能音箱了,但是苦于没有技术积累,那怎么办呢,这时候花钱买时间便成为了一个好选择,特别是那些技术较好的创业公司,现在尤为抢手。

3.png

而且对于巨头来说,他们也需要有人来配合其各自的生态,创业公司仍然可以做技术、做内容等等,虽然事听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大,但是有单点突破的机会,而且现在是一个好机会,巨头们都很需要这些东西。

像是KITT AI公司,就是一家专注于设备语音唤起和自然语言处理研发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在今年7月的“Baidu Create 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被百度宣布将全资,不但如此,其此前还获得了Alexa(亚马逊)、AI2等投资。

同样的还有做语音技术的思必驰公司,其为多家大公司提供语音交互方案,目前已经获得数亿元融资。

4.png

思必驰和KITT AI都没有选择一头撞入智能音箱行业,而是配合巨头,给他们提供做智能音箱需要的技术,这样既不必直接下次火拼,又能把握住这个热点。

➜在中国,智能语音类产品的落地使用场景是困扰各家厂商的难题,但在整个产业链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强大矩阵时,各个层级竞争者之间细分又独立的状态很难形成普遍而强烈的社会需求,各类厂商只能从特殊群体的小众需求与尝鲜需求切入摸索落地场景。

基于这样的状况,单一产品一蹴而就爆发的可能性很低,发展过程将是一场竞品间长期对抗磨合的持久战,慢慢淘汰和整合出一个大众普遍接受的、相对完整的智能生活体验方案,率先构建起生态矩阵式竞争并占据新时代开发者资源的阵营才有未来。

本文原创首发于爱合伙【你要找的合伙人在这儿呢!